《信号与系统》实验是学习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信号与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
通过该实验课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所用实验仪器、仪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讲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也很抽象的课程;配合这些基本理论和分析、研究方法的介绍,开设有关的《信号与系统》实验;可以对各种滤波电路,一阶、二阶电路进行测试、观察与分析;对有关信号进行分解、合成与抽样,对有关定理进行验证。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巩固并加深学生对《信号与系统》抽象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必要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 | | |
| | | |
| | | |
| RVO2100L(虚拟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
| | |
| | | |
| | | |
| | | |
学生在实验前应该做好预习。验证性实验先由指导教师讲述实验内容并演示一遍,然后再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性实验则先由教师介绍仪器设备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线路,独立完成接线和测试。实验完毕,必须由教师验收合格后,学生方可离开。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给指导老师认真批阅。
实验指导书:《TKSS-D型信号与系统实验箱 实验指导书》 (天煌教仪)
采用分组考核实验效果与个别考核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实验课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每次实验考核的结果综合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②分析各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并与其傅里叶级数各项的频率与系数作比较
| | | | | | |
| | | | | | | | |
| | 对LPF、HPF、BPF、BEF的特性分别进行观测与分析
| | | | | | |
| | | | | | | |
| | ①观察二阶无源电路中两个状态变量iL(t)与uc(t)在不同阻尼情况下的输出波形
②观察二阶有源电路中两个状态变量iL(t)与uc(t)在零阻尼、欠阻尼和过阻尼三种情况下输出波形
③观察无源与有源两个电路中iL(t)与uc(t)的状态轨迹(相轨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用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测定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的方法②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作出Bode图,分析确定被测环节或系统的传递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分析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等不同类型滤波器间的转换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③分析音频输入、主时钟、同步时钟、解码输入及音频输出的波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分析开关电容滤波器MF10在不同模式下的工作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②分析实验结果所得系统能控能观的条件与由它们的判据求得的结果是否完全一致
| | | | | | |
1. 用同时分析法观测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并与其傅里叶级数各项的频率与系数作比较。
1. 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50Hz的方波信号,并将其接至信号分解实验模块的输入端,再细调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使该模块的基波50Hz成分BPF的输出幅度为最大。
2. 带通滤波器的输出分别接至示波器,观测各次谐波的幅值,并列表记录。
3. 将方波分解所得的基波、三次谐波分别接至加法器的相应输入端,观测加法器的输出波形,并记录。
1. 研究正弦信号和三角波信号被采样的过程以及采样后的离散化信号恢复为连续信号的波形。
1. 了解RC无源和有源滤波器的种类、基本结构及其特性。
1. 分析无源和有源LPF(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2. 分析无源和有源HPF(高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3. 分析无源和有源BPF(带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4. 分析无源和有源BEF(带阻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1. 了解全通滤波器零、极点分布的特点及其模拟电路。
1. 利用R、C元件构造一个全通滤波器的模拟电路。
实验八 一阶系统的脉冲响应与阶跃响应分析 (综合性)
2. 研究一阶系统时间常数T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研究一阶系统的零点对系统的响应及频率特性的影响。
1. 掌握用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测定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的方法。
2. 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作出Bode图,分析确定被测环节或系统的传递函数。
根据所测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写出该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用实验方法测得该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据此写出该环节的传递函数。
1. 按K=10,T1=0.2S,T2=0.05S和T3=0.5S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实验电路图。观察并记录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T1=0.2S,T2=0.1S,T3=0.5S,观察并记录K分别为5、7.5和K=10三种情况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 令K=10,T1=0.2S,T3=0.5S,观察并记录T2分别为0.1S和0.05S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阻尼比ξ之间的关系。
1.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G(s)=K/0.5s(0.2s+1),设计相应的实验电路图。
2. 令γ(t)=1V,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K值(K=10,5,2,0.5)下的阶跃响应曲线,据此求得相应的σp、tp和ts的值。
3. 调节K值,使该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 ,观察并记录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
1. 根据被测系统图,写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由系统的传递函数按实验原理图画出系统频率特性的图形,并由图形分析系统的ωn、ξ值,并确定ωr和Mr的值。
2. 根据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测量该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
实验十三 信号的无失真传输的实现及分析 (综合性)
1. 令幅值固定、频率可变化的正弦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测量系统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用李沙育图形法)。
1.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理解低通、高通和带通等不同类型滤波器间的转换关系。
2. 熟悉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模拟电路。
1. 按实验原理电路图接好电路。当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正弦信号且其信号频率由小到大改变时,用示波器观察其低通滤波器输出幅值的变化。
2. 当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正弦信号且其信号频率由小到大改变时,用示波器分别观察HPF、BPF、BEF输出幅值的变化。
3. 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构成调幅和检波电路的方法。
1. 按实验原理图将电路接好,观察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波和有载波的调幅波。
2. 记录调制波、调制信号、解调信号和载频的波形。并解释幅度调制的原理。
1. 画出实验电路的实验方框图,并叙述其工作过程。
2.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音频输入、主时钟、同步时钟、解码输入及音频输出的波形,注意各测试点波形对应的相位关系。
1. 使用模拟乘法器构成幅度调制解调系统,画出实验电路的实验方框图,并叙述其工作过程。
2. 根据实验画出幅度调制器的调制输出端、加法器、解调器输出的波形。
1. 用示波器观测并记录一帧的定时单元输出时序信号,把实验记录结果与实验原理图相对照。
2. 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4个支路信号输出波形,并注意与支路时钟信号的关系,把实验记录结果与实验原理图相对照。
3. 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合路信号输出波形,注意帧定位码位置和码型,比较合路信号中的各支路信息是否与支路信号相同,改变路序选择控制,再次观察合路信号输出波形,分析复接的过程及方式。将FRAME置为低,观察合路信号输出波形有何变化,记录该波形。
4. 掌握开关电容滤波器MF10在不同模式下的工作方式。
1. 了解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原理,用示波器观察CLK的波形,该处的波形为100KHz左右的方波信号。
2. 由MF10分别构成二阶低通滤波器、二阶带阻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观察波形,并分别记录高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的截至频率。
1. 画出实验原理图所示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并确定相应的参数值。
2. 用示波器观测系统在K>12时的稳定输出波形,由实验测得输出量振荡的频率ω值,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1.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系统状态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理解。
2. 验证实验结果所得系统能控能观的条件与由它们的判据求得的结果完全一致。
1. 画出实验电路的实验方框图,并叙述其工作过程。